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完成新冠候选疫苗研发样品制备及分装

2020.02.14 | 浏览:4402



从2020年春节至今,有这么一群人正不分昼夜地进行科学研究,在快速灵敏检测、高效疫苗、中和抗体研制攻关中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抗战,他们来自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


640.webp.jpg


在这次抗击病毒的战役中,中科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2个分院和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第一时间就展开了紧锣密鼓的研究工作,并在病毒溯源、病原检测、药物筛选等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



640.webp (1).jpg



2月12日(昨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官网发布了最新的科研进展报告。报告指出,深圳先进院合成所、深圳合成院胡勇实验室联合所内多个团队,在1月底根据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利用mRNA平台技术,科研和产业化工作双管齐下,在两周时间内快速设计并合成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关键靶点的候选mRNA疫苗。在2月11日,第一批候选疫苗已完成符合GMP标准的样品制备及分装。 



640.webp (2).jpg



疫苗研发主要包括临床前研发、申报临床、临床试验、申报生产、上市五个流程。其中,GMP制剂开发属于疫苗研发五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胡勇实验室联合所内多个团队利用mRNA这一前沿技术,在两周时间内已完成多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mRNA疫苗抗原序列设计、载体构建、小试合成、中试合成、制剂开发等工作。



640.webp (3).jpg


胡勇表示,首批候选疫苗的GMP样品在2至3月将进行CRO级别的临床前动物安全性评价,并与有相关资质的合作单位进行动物攻毒实验。符合临床试验标准的mRNA候选疫苗预计于4月上旬,与相关医院合作开展初步研究者发起的(IIT)临床试验。



自去年年底疫情爆发以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就站在病毒抗击的第一线上。1月2日,武汉病毒所就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月5日,成功分离到病毒毒株;2月3日,揭示出该病毒可能的自然宿主是蝙蝠;2月5日,通过筛选得出瑞得西韦和磷酸氯喹这两种药物在细胞水平上有效抑制2019新型冠状病毒。



640.webp (4).jpg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承担了药物筛选评价、动物感染模型、疫苗研发、病毒溯源等一批科技攻关项目。随着对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2月7日,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收获了第一批按疫苗生产标准大规模培养的病毒。



据高级实验师张化俊介绍,疫苗的研发需要对大规模病毒在疫苗生产细胞中的生长条件和特性进行研究,因此这一批病毒的生产对于疫苗的研发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为了评价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武汉病毒所的科研人员还在进行工作量极大的小鼠和猴子病毒感染模型工作,这些都是不久的将来评价灭活疫苗不可缺少的环节。




2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共同开发,华为提供云计算技术支撑的病毒基因组自动化鉴定云平台在华为云正式上线。 


640.webp (5).jpg


该平台直接对接人体样本的RNA二代测序原始数据,具有对数据全自动质量控制、拼接和病毒组成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快速检测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各种病毒,并在线分析其相对载量。   



基因组测序是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确诊的病原学证据之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还要求对鉴别诊断的要求“单从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难以鉴别,需依靠病原学检测来区分。” 基于基因组分析结果,可精准识别病毒基因特性,监测病毒变异趋势,在疫情防控、疾病诊治、药物筛选、疫苗设计与药物研发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作用;也将支撑病毒朔源、变异进化、致病机理等研究工作。 





联系

我们

028-87531801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