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朝:8月31日,拿到朱嘉明老师亲笔题赠的新作《未来决定现在》,拜读之后感慨万端,遂给嘉明老师写了一篇心得,贴在下面,在9月10日教师节之际以资纪念。
嘉明兄,您好:
上周一拿到《未来决定现在》,便如饥似渴拜读,深受感动之余,受益良多。您不愧是“古典+前卫”两栖学者,令人钦佩。我用这个词语组合,是想表达两层意思:
一个是“古典”的重要性被大大忽略了。很多谈论当代思潮(无论学术思潮还是技术思潮)的学者们,大多“就事论事”或者“急于致用”,以至于有意无意地忽略超过50年以上的思想流脉,更不必说超过100年、200年的思想了(那往往被视为“古董”了)。这很令人沮丧。相反,您在谈论比特币、区块链的时候,更多将这一10年来涌现出来的新事物,与金融思想史、货币思想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数学、物理、生物和社会思想演变的大历史相联系。如果没有这种纵横捭阖的视野,言及时空意识变迁、货币制度变革、市场的萌发与孕育,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当然,说“古典”的另一重含义,是说您的著述处处体现严格的“学术规范”,这一做学术训练有素的“基本要求”,在“畅谈”思想的年代,更显弥足珍贵了。
另一个是前卫。同样的原因,太多学者致力于狭义的“出成果”的压力,按照自己习惯的学理框架,将学术研究的方向聚焦于“用现成框架解释新事物”,从当下出发,平滑外推地预测未来,这已经落入俗套,更不必说超越了。相反,正如您书名《未来决定现在》所揭示的,区块链的伟大意义绝不仅限于成为某种“利器”,而是提供了一个从未来的“远端”回望当下的重大窗口。
我是2016年9月,在刘纪鹏老师鼓励下,在“蓟门论坛”上第一次以区块链为题公开演讲的(记得当时的题目是《区块链:互联网变革的风暴眼与认知重启的加速器》),但五年下来依然令人汗颜,您契而不舍地耕耘著述、加之宽厚的人文数理积淀,透过这本书的67篇文章,勾勒出日渐清晰的一幅壮美画卷:基础架构、时空合作社、数字资产、集群、社会运动和制度建构,一场影响深远的巨大变革,经您的梳理和阐释,跃然纸上且日渐成型了。
近段日子,我在一些研讨会当中,逐渐意识到一件事情,我称之为“现实拖累思想”的焦灼。以区块链为典型代表的“技术族”(包括AI/VR/5G/IOT/Data等)——正如您多次指出的那样,正在努力跳出传统的思维架构(跳出,但并非否定),特别是关于“世界体系”的思考框架。但是,实业界迫切呼唤“解决方案”、“成功范例”的呼声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思想进一步解放的步伐。
举一个您常谈的“时空架构”的例子。您在讲述区块链思想的时候,总会将时空演变作为一条重要的基线。特别是“数字化”、“比特化”对时空理念的重构。如果不能超越旧认知,“数字宇宙”、“平行世界”就只是停留在形容词的层面。
1990年,物理学家Wheeler将其研究黑洞、虫洞、量子泡沫的思想延展到新的宇宙观,提出“万物源于比特”(见于1990年的文章“Information, Phisyics, Quantum: The Search of Links”),并大胆做出新的假设:物理世界的根基在于信息、离散世界比连续世界更为基础、参与型宇宙等观念,从思想上为“万物皆比特”、“计算宇宙”、“算法世界”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是,经过计算机科学家如图林、诺伊曼、Conway、Langton、Wolfram等的卓越努力,将生命演化与意识涌现的问题,纳入同一个解释框架,意义非凡。
基于此,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是,数字世界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并发”,也就是元胞自动机的几位重要奠基人Conway、Langton、Wolfram等指出的,“元胞自动机的状态改变是并行的、全域影响的”,这与今天人们谈论的“万物互联”的精神相一致,而且为“万物互联”这个浪漫的说法,找到一个“计算基础”(即并发)。
又基于这个视角,这几年我理解区块链,更多是从“生产、消费、分配”的并发这个角度去看的。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它所导入的世界图景,是并发的,而不是“序贯的”。这就意味着,新的技术族(AI/VR等等)从技术上提供了“全时在线/全域互联/虚实交互”的某种“数字宇宙画面”,并提供了某种“现实可能性”。理解和解释这一画面的学理基础,正面临重构。
回到您的这部意义非凡的著作,虽然这是一部精心编排的论文/演说集,但这也恰恰是她的独特魅力所在:这部著作呈现了某种思想的孕育、求索、积淀、涌现的真实过程,更好地以“在途”的方式向更多的可能性保持开放,向未来保持开放。我期待并相信,您的大作一定能激起更多的思想涟漪,碰撞出更加绚烂的思想火花!
嘉明兄,一点很粗浅的学习体会,请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