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泡沫、资本、场景、监管:区块链热潮面面观

2021.04.28 | 浏览:8395

区块链被誉为信任机器。它通过加密算法形成共识,带来的是一场深刻影响交易效率、重构商业生态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但观照现实演进过程,币圈和链圈的相互鄙视、投资圈之间的纷争、市场和监管层的博弈以及分歧和撕裂,无疑是常态。

当然,这是伴随着重大变革的自然现象。区块链的各种争议,会持续在公共话语空间激荡,刷新社会认知;而所有利益相关方都会不断调适,共同塑造一个新的未来。

近期,《核财经》研究员研读了众多专家意见,约访了业内大咖,试图就区块链热潮下的诸多现象,提供一孔之见。

韭菜物语

在流行叙事中,韭菜是众多渴望一夜暴富的小白。他们没有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但急于进场炒币,往往被当成韭菜收割。

故事另一边则是币圈大佬和超级玩家。他们利用影响力,宣传一些虚无缥缈的项目,给大家都看不懂的空气币、山寨币站台。圈进众多小白用户后,他们通过关系让山寨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经过几轮拉升后快速出货,赚得盆满钵满,留下小白用户成为接盘侠,而项目本身无人关心。

这种叙述肯定有对应之物,也容易挑动公众情绪,反映了公共话语喜欢抢占道德高地的某种病症。比如,有人针对所谓的币圈乱象总结陈词说,币圈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圈,圈内人士的技术水准、道德水准都非常低。

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在企业经营上可谓乏善可陈,却屡屡因高举科技民族主义话语而走红。他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是全球第一“韭菜”大国。其真实模式是通过点燃“韭菜”们一夜暴富的梦想,洗劫中国乃至海量“韭菜”们的钱袋。ICO越疯狂、神话越大,越是加速政府重拳出击。互联网的精神核心是给弱势个体赋能,让他们生活更美好;而ICO以点燃弱势群体赌性、收割“韭菜”们的财富为目的。这是完全不同层次和价值观的事业,千万不要把ICO与互联网革命混淆,玷污互联网。

方兴东继续说,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块链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甚至有从业者发布一些只有名字、无战略无团队无开发的“空气项目”,吸引风险承担能力不足的散户参与其中,这不但是对行业自身的戕害,还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方兴东的话语,表明他并不理解ICO的价值(后文将会阐述),对币圈生态也一知半解,动辄挥舞道德主义大棒,迎合空泛的刻板叙事。

那些以激愤言辞谴责割韭菜的评论人士,祭出的呼吁往往是强化监管。问题是,监管能杜绝割韭菜吗?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空泛指责,更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监管的作用。

成都区块链独立投资人夏先生认为,把投资行为理解为简单的韭菜收割,是目前社会最愚蠢的观点之一。

来自深圳、长期做股权投资的张先生坦率地表示不理解韭菜论。在他看来,持韭菜论者可能有一种心理优势。而一项以5年至10年为成长期的变革技术,中间不宜有任何看空的想法。

事实上,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三点钟无眠区块链”微信群里,也曾就“韭菜”话题展开过争论。

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说:“A股、港股中,70%的公司是IPO‘割韭菜’,大部分ICO也是‘割韭菜’但更加透明,‘韭菜’更能成长。而且,ICO的韭菜成本,和知名投资人及机构的成本一样。”

不过,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罗玫显然不认同这种说法。她说,炒股还有个财报,区块链项目没落地,看不到财报。前者财报可能是假的,后者则根本没有。罗玫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的应用、财务报表分析和证券估值、盈余操纵、薪酬激励、证券市场违规监管等。

有人反驳罗玫说,区块链项目有周报,代码都在gitHub上,Token地址在以太坊智能合约上也都能查到。ICO的所有数据都可以公开,而且不可能伪造,不用担心报表不真实。回购注销Token, 生产数据也能在代码托管网站上看到。因此,上市公司的财报真心没有区块链浏览器靠谱。通过区块链浏览器,不但可以监督项目方,还能做投资指导,最关键的是项目方无法伪造链上数据。

近期风头很健的陈伟星则反问,股权投资的割韭菜方法比币圈高级吗?整个区块链行业的泡沫有全球股市泡沫高吗?

客观地说,对参与币圈投资,各种风险警示不绝于耳。国内外许多意见领袖认为数字货币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泡沫,区块链是设计精巧的庞氏骗局。《核财经》之前就报道过巴菲特、弗里德曼、席勒等投资界和学界大佬对比特币的否定性意见。

经纬中国的张颖曾说,ICO项目99.99%都在骗钱“割韭菜”,不管什么团队做ICO都不会参与。什么数字货币、发币、空气币,都没口袋里的人民币及时管用。经纬中国合伙人邵亦波也说,买 ICO 的人98 %会血本无归。

一边是一夜暴富的传说,一边是各种风险警示。所谓的韭菜入场显然经历了一道道门槛的考验,真正的赢家的确存在一种认知变现和认知升级的过程。

而随着生态复杂化,韭菜面貌并非那么泾渭分明,捍卫韭菜的立场同样形迹可疑。币圈达人薛蛮子说,不要抱着投机取巧心态利用区块链发横财、幻想一夜暴富,那很容易被人割韭菜。但吊诡的是,薛蛮子本人经常被视为割韭菜的代表人物之一。

成都夏先生说,突然冒出很多为韭菜考虑和站台的大咖,道貌岸然地提醒韭菜不要上当,背后割韭菜比谁都狠。韭菜也在成长,不需要温室也不需要他人貌似聪明的提醒。难道韭菜都是弱智,大咖智力就高人一筹?市场自由行为,每人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吃亏上当下次就会记住,尝了甜头就会继续。买房这个事情上就无数教训,人民群众三天三夜带着帐篷抢房,后者证明是明智的选择。

深圳投资人郭先生甚至认为,割韭菜也没有什么不对,如果眼界和思维总比别人晚到一步,被割也是应该的。

关于投资风险,加密货币金牌投资人Jason Calacanis的建议或许依然是最好的公式。他说:“花50%的时间学习,投资一揽子项目,但金额不要超过你净资产的5%,准备好在这一揽子项目中损失百分之百。”

成都币圈老炮余半城教授,则说币圈没有大佬,只有老韭菜、新韭菜……自诩韭菜其实是对看破道理的自嘲。他说,亏钱才是最好的投资人教育。没亏钱的富人基本没有,没亏钱的穷人到处都是。

争论归争论,各方比较认同的是,韭菜说辞的背后是信息披露责任、投资者教育以及风险自负的市场契约精神。

对此,陈伟星的意见是:1. 登记合格投资人;2. 登记钱包、交易所等中心化平台;3. 锁定合格投资人投资;4. 面向散户的Token销售不得高于上一轮合格定价;5. 处罚虚假信披、非法挪用Token与层级反利型传销。

泡沫何为

乍一看,说区块链领域泡沫充斥,似乎是无可争议的现实。区块链和比特币在百度搜索指数中持续居高不下;区块链行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瞬间冒出几百家,而相关自媒体公号更是数不胜数。2月28日笔者参加的深圳区块链高峰论坛,虽然会议地点十分偏僻且入场券价格昂贵,但现场依然火爆,近千人与会。

而众多上市公司只要稍微添加区块链元素,股价立马上涨。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发布有关解释、澄清区块链概念的上市公司多达17家。这些蹭区块链概念的上市公司,股价犹如过山车。

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丁磊、李彦宏、雷军等互联网大佬亦纷纷就区块链表达意见,《半月谈》、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媒体相继报道或讨论区块链现象。

以上这些都在昭示区块链领域的泡沫热潮。然而,说泡沫轻易,理解泡沫有些难度。

泡沫的形成原因,深层次而言源于人性的贪婪。正如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发起人肖风在演讲时所言,引导大量投机性购买的心理学因素,本质是人类。无论任何时期对于任何资产,他们都呈现出相似的表征。鱼总要游泳,鸟总要觅食,人类总是需求投机性购买。

泡沫的出现,也源于信息不对称,源于中心化货币投放体系下的流动性过剩。它几乎总是周期性出现而无法杜绝。

陈伟星说,从根本上讲,区块链的原动力是人们面对贫富悬殊积累下来的愤怒,因此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更大泡沫。他甚至挑衅地说,区块链一定是泡沫先行,才能导致实际财富上链。

泡沫聚合着公众热情,驱动技术和资本入场,强化技术变革。如果技术不能支撑,那么泡沫破裂后就是大量财富湮灭。如果技术重构了经济社会商业生态,那就符合熊彼特对创造性毁灭的定义。

即使是四百年前的郁金香泡沫,也推动了公司制度普及与债券等资本市场的萌发。而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 最后催生了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阿里巴巴、腾讯等数千亿市值的网络巨头,深刻改变了商业形态和社会生活形态。

假如没有比特币的火爆行情来放大早期投资者的赚钱效应,比特币就不会广为人知。作为比特币基础技术的区块链,也就淹没无闻。

阿里巴巴参谋长曾鸣也说,从宏观上讲,一个大的技术变革和商业变革一定会有泡沫。因为这时大家都是对未来的想象,重赏之下才有勇夫,才有更多的人愿意冒高风险去尝试特别难但对未来特别有意义的挑战。

所以,泡沫几乎是大变革早期的必然现象。肖风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每当听到别人说加密货币正在泡沫中,我都要克制本能不去反驳他们——就像听到有人拙劣地引用自己最爱电影里的台词那样。大多数发表泡沫言论的人,看上去压根不懂什么是区块链、比特币,也不明白什么是泡沫。”

资本姿态

除了一直以来的韭菜和泡沫争议,近期区块链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热点现象,似乎是陈伟星和朱啸虎互怼。

作为传统投资界大佬,朱啸虎因为成功投资过独角兽级别的企业而颇具光环。他投资的“滴滴打车”,后来收购了陈伟星创立的“快的打车”,似乎给两人隔空对阵添加了历史恩怨的想象。

朱啸虎说:“不要拉我进任何三点钟群。有些风口宁愿错过,有些钱宁愿不赚,大家晚节保重。”他说,考验人性的模式从来没有成功过,甚至认为如果把ICO和庞氏骗局相比,那是侮辱了庞氏骗局。

和如此激烈言辞相对应,陈伟星说得也毫不留情。“朱啸虎压根不想好好学习,一棍子把一群热心创业的青年打死,还道貌岸然,我觉得很可笑。”他如此表示,并认为朱在拼命鼓吹项目,然后让别的VC接盘,通过名人效应割普通VC和小股民的韭菜。

似乎觉得这样不过瘾,陈伟星后来又补了几刀,说:“我和朱啸虎没有新旧利益之分。我也是旧时代过来的人,混得比他帅,只不过他想死在旧社会, 我想活到新世界。”

在区块链狂热氛围中,这些话语广为传播。朱啸虎和陈伟星的对阵,的确反映了资本对区块链两个不同层面的认知。

在传统创投资本圈,像朱这样的态度并不罕见。3月1日在第十八届亚布力论坛上,因公开怼亚布力旅游区管委会而受关注的毛振华表示,大家都在说区块链怎么好,金融体系也在讲怎么应对区块链发展趋势,但比特币就是骗局。它不符合任何货币的功能也没有在实际过程中作为支付手段,搞了半天还要在法币这里套现。可见,敢于怼地方政府的毛振华,傲慢姿态一点不逊于政府。

在国际投资界,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更是因其多次抨击比特币是“骗局”而出名,不过在内部压力下,他承诺不再发表任何相关言论。就在近期,这家华尔街老牌投行在年度总结报告中写道:“无论金融机构还是其非银竞争对手,都面临着它们的支付处理和其他服务可能被数字货币等技术干扰的风险。这些技术不需要中介。”报告承认数字货币对其未来发展构成了真正威胁,竞争可能会给摩根大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带来下行压力,导致其失去市场份额。

如果说朱啸虎等人的态度多少有点傲慢的话,面对数字货币资产崛起,整个创投圈更典型的态度是焦虑。他们担忧错过这一波成长的机会。

一定程度上,传统创投圈投资逻辑和币圈链圈投资逻辑的确有重大分野。传统创投圈奉为圭臬的尽职调查、估值模型、退出机制等被币圈人士嘲讽。ICO 项目不需要有成型的产品,只需一个使用区块链的构想与技术解决方案。同时,区块链和ICO让VIE结构(亦称“协议控制”)的公司获得无限大可能绕开融资、发行、上市等层层壁垒,创业团队可以直接面向 C 端受众进行资金募集,颠覆了创投圈的基本逻辑。

2017年全年,ICO融资规模达到38亿美元。相比之下,风投基金融资规模呈下降趋势。据毕马威数据,2017年全球范围内首次风投融资总额连续第三年下降,3813笔交易共融资130亿美元。

不过,从全球范围看,传统投资机构并未缺位。区块链领域早已潜伏着很多资本大鳄。

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统计出2012年至2017年全球10大区块链投资VC机构,其中DCG(Digital Currency Group)以参与75家区块链公司共计100次投资居首,紧随其后的是Blockchain Capital和 Pantera Capital, 形式包括股权投资和ICO。2018年前两个月,区块链相关项目获得传统渠道融资数额已达3.75亿美元。

国内一些先行者也早已在区块链领域布局。红杉资本、丹华资本、真格基金、维京资本等投资了众多区块链创新企业,全球首家专注于区块链技术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基金、万向旗下的分布式资本更是投资了数十家。

在2月28日狗年春节后开幕的第一个国内区块链高峰论坛上,国彩金控董事长张利预言,未来五至十年很多行业的资产会以区块链数字资产代币化的形式出现。他同时放言,未来6个月内传统创投企业会跑步进入区块链,正规军、精英部队成为区块链领域主角,包括收购区块链领域的众多企业,币圈链圈屌丝狂欢的阶段过去了。

无论张利的豪言和朱啸虎的傲慢,或许都是资本的某种姿态,反应的是资本面对技术变革时的深层焦虑。

应用场景

回到当下,区块链自身构成的生态已经蔚为可观。产业相关项目包括矿机、矿场、矿池、交易所、行情媒体、钱包、主链、经济体链、公司币改、量化投资及各种衍生品,保守估计已吸引数百万人投身其中,牵动数千万人的关注。

基于区块链技术,私有链在食品溯源、联盟链在金融行业都已有实际应用案例,不过严格来说,这些更像分布式帐本,而非多场景叠加的分布式商业。

未来公有链格局是何种形态,目前并无定论。在这个生态中,除了比特币,以太坊、EOS、IOTA等也在群雄逐鹿,哪一条或数条公有链雄霸天下是未知之数。不过,尘埃落定后,那些能承担起通用功能的公有链将重构整个网络生态,其中或将产生谷歌、亚马逊级的行业巨头。当然,也有论者认为,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中介的特征,未来这些商业形态的重构未必是现有中心化格局所能参照的。

但区块链真正的影响力,还是在和现实商业场景的对接能力上。区块链技术在杀手锏级别应用出现前,都会承担非理性繁荣和泡沫之名。

如果以比特币作为区块链应用的1.0阶段,以太坊及其智能合约是2.0阶段,那么区块链和商业场景的对接可被认作3.0阶段。

业内称2017年是区块链元年,2018年则是区块链应用年。

分布式资本合伙人沈波在2017年就表示,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应该遵循四大原则:

第一,多信任主体:区块链是信任机器,应用环境最好是相互间没有天然信任关系(如不同企业主体之间)、需要通过区块链来搭建信任。反之,如果双方是强信任关系或已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使用区块链的必要性不大。

第二,多方协作:如果该场景协作方多、对账成本高,区块链底层的共享账本之上搭建的智能合约能降低对账成本,从而提升效率。

第三,中低频交易:区块链目前的并发性和扩展性,还不足以应用于大规模高频交易,比如股票交易所。

第四,商业逻辑完备:区块链节点之间一定要有完备的商业逻辑,形成多赢局面,参与者才有动力使用整条区块链。

流行智慧认为,金融、保险、医疗健康、教育、版权、通信、游戏、慈善公益、物联网、能源管理等,将是区块链技术首先应用的领域。

游戏可能是最先凸显的领域。有投资机构负责人称,今后一段时间他们的投资将聚焦于两个:区块链领域的游戏项目与游戏项目中的区块链项目。而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区块链、区块链+行业等众多模式组合,都有大量创业团队在尝试。

随着更多项目涌现,ICO难度也在快速增加,正如余半城在微信朋友圈所说:

1.拿比特币源码改做币时代过去了;

2.屌丝拿白皮书空手融钱再做事过去了;

3.传统互联网技术团队转型做公链机会过去了;

4.乱买币躺着挣钱的机会过去了;

5.跑步进场团队大部分会死去。

深圳投资人郭先生认为,今后ICO项目门槛会越来越高,有用户基础、清晰的社区参与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团队靠谱的项目,才会考虑投资。

区块链落地应用的过程,包括底层技术、区块链架构实现高效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以及行业和监管层对Token和ICO的态度,都是重要的考量。

启赋资本合伙人顾凯认为,由于区块链底层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智能合约公链平台缺乏,各类Token生态兼容不足,政府监管不明等,产业落地缓慢也属正常。

争议Token

这里,就引出了区块链领域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看待Token或代币?

2017年9月,中国官方政策已暂停所有ICO项目,这个话题因此变得相当敏感。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以及防止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官方对ICO与Token基本以抑制为主,出台政策抑制或打压虚拟货币的交易,同时鼓励扶助区块链相关产业发展。

某官方媒体在近日报道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让区块链的归区块链,让ICO的归ICO。某监管官员也曾严厉指责一群给ICO站台的业内大佬,称整个区块链行业可能因为他们倒退5年。

不过,官方对ICO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2017年7月出版的《当代金融家》杂志中,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数字加密代币 ICO 及其监管研究》一文中已指出:“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透明性以及智能合约实现的协议自动执行,自发形成了特有的民主化网络治理机制 (如DAO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过度涉入的必要。此外,ICO 项目往往处于技术孵化阶段,商业模式还未成型,加上技术的颠覆性和开创性很强,监管者难以像 IPO 上市审批一样,对 ICO 项目的前景和价值做出专业、合理的评价。可见,监管者不宜作为 ICO项目好坏的审判者,最佳的角色是市场创新的 ‘守门人’而不是‘清道夫’。因此,建议宽容对待 ICO,根据区块链技术行业的特性,在上市审批、投资者限制、项目公开宣传和推介上给予一定的包容性豁免。”

中信银行前行长在接受采访时也直接表示,只要是采用区块链模式进行交易,就必须使用虚拟货币。

区块链被称为价值互联网,其本质是“信任机制”,而Token是“激励手段”,让价值在不同节点之间直接流通。Token与区块链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天然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被Token割裂的区块链,是分布式帐本和分布式商业之间的巨大鸿沟。没有Token,就无法解决区块链节点之间的激励问题,区块链就变成了分布式数据,无法承载真正的商业应用。

有论者强调,Token作为生态系统内的价值媒介,解决了激活内部生态、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内生动力问题,这样就使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会协作成为可能,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此诞生。

肖风博士则在最近的演讲中再次重申,公有区块链为什么一定要发行数字货币?不发就是分布式账本。分布式帐本里没有数字货币,公有区块链上不可能没有数字货币,因为公有区块链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去中介的自组织。

成都投资人夏先生坚信,暂停ICO只是临时踩刹车。事实上,政策刹车导致ICO项目出海,但众多投资者依然来自国内,因此政策效果并不理想。理论的和现实的压力,或许会促使政策层改变态度。

当然,Token发行也需要一定规则。投资人张先生认为,Token设计的中心化客观上赋于项目发起方滥发通证的权力,会直接或变相剥夺各个阶段加入的用户和Token持有者的利益,不可以去中心化之名行央行之实。

张先生强调,所有Token数量不是恒定设计的应用项目,无论出于何种后期治理和分配的考虑,都背离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精神。Token代表应用链基础技术设施的使用权益、价值交换等价物、社区投票权。

人民大学杨东教授曾经暗示官方对ICO的态度不会一刀切。他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说,对ICO要制定相关标准,对投资者进行适当性管理,完善投资者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发挥一行三会投资者保护功能。

目前尚无法断言,在行业演变、业界呼声、学界谏言之下,监管层将如何软化或优化ICO监管立场,为区块链发展接续不可或缺的燃料。

成都的余半城则以他投资P2P和作为币圈老炮的经验总结说,P2P的落地备案、正式被认可,是几百万投资人上千亿血泪中的雷钱,区块链ICO最后落地备案,也将是几百万投资人上千亿悲催的韭菜割出来的。

监管竞争

Token和ICO作为区块链带动的热潮,各国没有任何先例可以遵循。监管机构和政府对ICO往往满腹狐疑,认为这些投资机会是带有危险的骗局,因此需要进行监管和保障投资者利益。事实上,各国对整个加密货币空间意见分歧,监管方式难免分裂。

目前各国对区块链和ICO监管态度差异巨大,《核财经》之前编译的文章对此已有充分描募。日本、瑞士等国对区块链和ICO的态度偏向友好;美国、欧盟等经济体对区块链创新技术保持欢迎,但对ICO的证券化特征保持谨慎态度;而以中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家,对ICO和数字货币实施严控,对区块链技术本身保持欢迎。这不但导致全球监管竞争和监管套利,并且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特征,很多传统监管方式往往失效。

中国的监管目标是防范金融欺诈风险,降低数字货币在国内的影响。国内监管可能会采取屏蔽海外交易所网站、查处集中式C2C交易、对出海平台的实际控制人进行监管等措施。

面对严厉监管,尤其禁止ICO这种一刀切做法,大部分行业大佬选择性失声,更多是通过业务出海和团队出海来应对。2017年9月以后,区块链行业热度不减,各种ICO项目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说明监管目标并没有达成。

即使从最功利的角度而言,严厉的监管政策可能会浪费中国在蓬勃发展的全球加密货币领域保持重要地位的机会。对此,蔡文胜直言不讳。

他说,世界上大多数比特币矿位于中国,世界上80%的比特币由中国的硬件制造。针对比特币矿业的监管打击,可能会浪费在比特币市场保持主导地位的机会。“中国用过剩电力生产出比特币,卖给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中国才是比特币创汇大国。如果把矿场全部逼到海外加拿大冰岛,中国人就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买回比特币。”他说。

陈伟星的态度比较明确:“我觉得监管者应该尽快研究和熟悉区块链,要有所准备。但区块链的泡沫不会像p2p造成大规模的伤害,如果适当监管,对社会安全非常有保障。另外,监管者不应一味禁止,应该积极监管、发牌照、定责任、抓欺诈分子。”

亦有行业媒体称,区块链企业不发代币融资,都到银行贷款,为中国高不可攀的负债率造成的金融风险再添把柴火么?事实上,ICO不仅不会导致金融风险,恰恰能消除金融风险,这是监管层所不能理解的。

作为对监管政策的一点隐晦评论,李笑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觉得中国在区块链大国之路上走了一点点弯路,有点可惜。面对质疑他反问道,大量区块链人才外流,你说是不是弯路之中?

币安是交易所中最早出海者,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严厉监管的受益方。其CEO赵长鹏的近日文章也有点隔空喊话的意味。他说,越早使用加密货币,并且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智能治理才是这个行业的关键。加密货币交易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而支持受监管的交易所在本地运营,将会对当地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些成熟的金融市场其实也应该尽早部署区块链技术。毕竟,自我创新总比被他人颠覆要好。总之,无论是希望在下个世纪引领全球的国家,还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官员,希望你们都能敢于颠覆创新,成为具备前瞻性思维的未来领导者。

在金融界、监管层和学术界都有深厚印迹的高西庆教授,也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提到,区块链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他呼吁拥抱区块链、定义区块链、规范区块链。高西庆教授并未具体阐述如何规范区块链,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区块链潮流中,监管不会缺席,而监管需要适应潮流并被潮流所塑造。

综上言之,在区块链大潮冲击下,无论行业人士、商业机构、资本还是监管层,都需要一个重新认知重新定位的过程,或许经过3年至5年,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上的新生态格局才会渐渐清晰。


联系

我们

028-87531801

客户端